中国的资优生教育
关于资优教育,我国社会各界有多种不同的称呼,如超常教育、天才教育、英才教育、精英教育,等等。尽管这些称呼各不相同,但是究其本质都指的是针对一小部分在某些方面特别突出的资优学生的教育。这里所谓的“特别突出”即是说具有一定的“天赋之才”。有鉴于此,同时根据国际资优教育 (Gifted Education) 学术界的规范,我们在下文中一律使用“资优生教育”或“资优教育”这样的说法。
资优教育的思想很早就在我国出现了。例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学说,倡导针对特殊的人才施以特殊的教育。从古至今我国一般都把资优生称为“神童”,专指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我国历朝历代的文献中记载了许多神童的事迹,其中较为知名的有甘罗十二为使臣的故事、曹冲五六岁称象的故事、骆宾王七岁咏鹅的故事,等等。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在其名篇《伤仲永》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神童——方仲永的悲剧故事,他还深入分析了方仲永年少成名,但成年后“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指出其中的根源在于缺乏适当的后天教育。总的来说,尽管我国古代对资优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但这些探索主要是关于神童事迹的一些记录,而关于神童天赋之才的鉴别和培养等方面的工作还相当罕见,这表明我国古代资优教育研究的深度还较为浅。
孔子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时代。虽然此后基础教育的发展受到了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我国的基础教育仍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资优教育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个是开设大学少年班,招收少年大学生;另一个是注重数学竞赛等学科竞赛教育,培养学科相关人才。开设大学少年班是神童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1978年,在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的倡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率先招收了88名少年大学生,其中最小的只有11岁,最大的也才16岁。这个事情经全国各大报刊报道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少年班大学生的事迹一时为人们津津乐道,少年班的大学生更是被人们誉为“神童”,一度成为全国青少年的偶像。这一事件可以称为我国现代资优教育的一个开端。不久,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影响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十多所国内知名高校相继开设少年班,招收少年大学生,进行资优生教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不过,由于大学少年班在我国高校也是一项全新的事物,究竟应该如何对这些资优的学生进行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高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给予这些学生多一些的适应期,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等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少年班教育的结果却并不完全令人满意。尽管有一些当初的“少年大学生”后来的学术成就举世瞩目,比如成了哈佛大学的教授和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但总体而言,不少“神童”后来取得的成就并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甚至不少人都令人大失所望。由此,我国社会各界对大学少年班也是褒贬不一,甚至有人认为少年班根本就是失败的。
事实上,尽管后来一些高校出于各种考虑相继取消了少年班,不再招收少年大学生,但是少年班的开设仍然为我国资优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经验和启示。例如,最初少年班办学的目的直接指向培养顶尖的科学研究人才,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学校老师,都给这些资优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或许已经从根本上违背了资优生的成长规律。现在的大学少年班教育已经认识到了这个弊端,学校采取了更为务实的低调态度,少年班的目标早已不是培养顶尖的科技人才,而是努力为这些神童创造更为合适的成长环境,实现因材施教,更好地促进资优生的成才。
其实,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十多年的少年班教育结果来看,虽然有不少学生后来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但是整体来说,少年班大学生的成材率还是相当高的。一项有关的跟踪研究统计发现,超过80%的少年大学生都考取了国内外的研究生,不少人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科研人员。截止到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东南大学仍然在坚持大学少年班教育,继续探索资优生的教育以及资优生的成长和成才规律。
我国资优教育的另一个特色是重视数学竞赛等学科竞赛教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深受苏联的影响,教育也不例外。苏联早在1934年就开始在列宁格勒大学举办中学生数学竞赛,当时称之为“中学数学奥林匹克”,试图通过竞赛的方式,选拔和培养数学与科学研究人才。在苏联的影响下,以及我国著名数学家如华罗庚、苏步青、柯召等人的积极倡导下,我国也开始尝试举办中学数学竞赛。1956年,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四个大城市首次举办中学数学竞赛,这或许可以称之为我国现代资优生教育的另一个开端。之后,中学数学竞赛相继扩大到南京、广州、西安等其他大城市,并断断续续地发展到1964年。1965年后,由于一系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中学数学竞赛中断了13年,一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恢复。从1981年开始,我国的中学数学竞赛开始以各省市联合竞赛的方式稳定下来,并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一项中学生学科竞赛活动。
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学生数学竞赛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简称IMO)。我国自从1986年正式参加IMO以来,国家队的参赛选手获得了大量的金牌银牌等荣誉,在参赛国家总分的排名中也是屡次获得团体第一名,我国IMO国家队早已成为一支举世公认的数学奥林匹克强队。现在国内最高级别的中学生数学竞赛是始于1986年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 (Chinese Mathematical Olympiad,简称CMO),我国的IMO国家队队员也都是通过CMO选拔出来的。通过CMO和IMO的数学竞赛活动,我国选拔出了一大批潜在的数学与科学研究人才。目前,许多CMO和IMO的优胜选手已经走到了国内外科学研究的第一线,并取得了相当突出的科研成果,不少选手甚至还荣获世界大奖。如张伟、恽之玮、许晨阳、刘一峰等获得著名的拉马努金奖 (Ramanujan Prize),并且已经有不少学者,如朱歆文、王菘、刘若川、何宏宇、何斯迈、袁新意、肖梁等,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数学研究工作,并且做出了很好的工作。2008年、2009年IMO的满分金牌获得者韦东奕,在研究生一二年级时就已经做出了出色的成果。
拉马努金
从1894年匈牙利首创现代意义下的中学数学竞赛算起,中学数学竞赛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并且我国举办中学数学竞赛也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我国社会各界甚至教育界对数学竞赛及其教育价值仍然存有不少的认识误区。例如,许多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参加数学竞赛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获奖;有些人看到个别数学竞赛优胜者没有达到公众的期望,就对数学竞赛大加批判,甚至干脆彻底否定数学竞赛的教育价值;不少人认为数学竞赛优胜选手就应该成为数学家,否则就是天才坠落;等等。事实上,数学竞赛对资优生的教育价值,关键是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适度的数学竞赛教育有助于发展资优生的数学思维,而过度的解题训练则有可能阻碍资优生高层次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既不能否定也不能夸大数学竞赛对资优生的教育价值,只有合适且适度的数学竞赛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资优生的成长。这里的“合适且适度”意思是说,我们需要针对合适的学生进行适度的数学竞赛教育。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积累了许多资优生教育的经验。这些经验表明,无论是大学少年班,还是数学竞赛等学科竞赛,都需要参与者具备相当的天赋之才,然而长期以来,“笨鸟先飞”、“刻苦磨练”是报刊杂志报道“成功人士”怎样成功的主旋律。事实上,杰出的人才和成就往往是天赋和勤奋化合的结晶,并且天赋往往还更重要。
笔者之一有个大学同学,小学六年级时获得全县的算术比赛第一名。1963年考入初中后,他的数学一直在学校遥遥领先。当学到平面几何时,许多同学掌握不了推理的诀窍,不会证明几何命题,他却是不费吹灰之力,证明题手到擒来。到了后来,他的数学老师解不了的问题也来问他,他都能一一解出。于是同学们都喊他“小华罗庚”。风头正盛的他被校长请到了全校大会上,让他讲讲自己是如何学好数学的。可是无论怎么绞尽脑汁,他也想不出自己是怎样学好数学的。最后他只好胡乱编出一通“悬梁刺股”式的励志故事,蒙混过关。几十年后,当他回想起这段经历时,用了“胡说八道”这个成语,对他传授“愚公移山”式学习秘诀的那次演讲定了性。然后他重新给出原因:“其实兴趣和天资是最重要的”。这位现在美国定居的博士,已经用他的故事生动阐述了“资优生教育”的逻辑要素:勤奋固然重要,但一个人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条件是“天资”。引用他的另一个大学同学于1982年1月写下的毕业临别赠言:“天才加勤奋,久磨出人才”。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合理的推理:首先是天赋引向兴趣,然后是高强的天资加上勤奋的用功,并辅之以“资优生教育”所带来的“事半功倍”功效,最后一棵好苗子才有可能尽快长成参天大树。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方数学教育交流的加深,在借鉴西方资优生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开始更加积极研究和大力倡导资优生教育。我国的资优生教育无论是方式还是方法都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特点,除了大学少年班和数学竞赛等学科竞赛外,其他形式的资优生教育模式不断涌现。例如,笔者之一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任教,多年来一直按照“天赋+勤奋”的简单道理从事数学资优生的发现、引导和培养工作。目前,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每年暑假开设的“非常数学”中学生夏令营,就是一个别具特色的数学资优生教育项目。在夏令营中,我们面向全国招收大约100名具有一定数学特长的中学生,免费提供住宿,然后由大学的数学和数学教育专家进行教育和培训。我们在学生入营的时候对他们的数学天赋和才能进行测评,之后结合学生的特点开设一些富有数学特色的教育讲座,如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建模、数学问题求解,等等。经过一周左右的学习培训,出营的时候再对学生做一个综合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才能以及数学学习能力。这个数学资优教育项目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中学生报名参加,场面通常十分火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做陈列之用)
[责编:云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