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回想一下有意思的例子。科莱特人谈科莱特人:一个句子描述自身;一个描述自己的小微章。所有这些陈述似乎都在谈论自身。那么悖论的出现是由于自我诠释造成的么?
不,甚至连古希腊人也知道即使排除自我诠释,也不能消除悖论。看看下面的对话:柏拉图:“苏格拉底的下句话是错误的。”,苏格拉底:“柏拉图说得对。”
逻辑学家将柏拉图——苏格拉底悖论进行简化。不论你假定哪个句子是真的,另一个句子都会与之矛盾。两个句子都不是自我诠释,但作为个整体,同样构成了说谎者悖论。
中世纪逻辑学家们所津津乐道的“说谎者悖论”的模式非常重要,因为它揭示了真值悖论模式形成的复杂性,远比自我诠释深奥复杂得多。如果句子A是正确的,那么句子B就是错误的;而如果B是错误的,那么A一定是错误的。但是,如果A是错误的,那么B是正确的:而如果B是正确的,那么A一定是正确的。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顾整个推理过程,每个句子就像盖大楼的砌石,一块石头依赖一块石头支撑起大楼。每个句子都不是自我描述,而是作为一个整体,互相关联,彼此改变着真假性,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谁真谁假。
如果有兴趣,你可以把下面这张悖论卡片展示给你的朋友。这张卡片是由英国数学家P·E·B·乔顿设计出来的。
在卡片的正面写着:
卡片另一面上的句子是正确的。而卡片的反面上则写着:
卡片另一面上的句子是错误的。
很多人拿着这张卡片反复看了好几遍,才恍然意识到自己被困在了无穷无尽的“循环往复”的把戏中。因为卡片上句子的真假性永远在交替变换着。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做陈列之用)
[责编:大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