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数学发展弘扬科学精神

关注数学发展,弘扬科学精神,专注数学科普

您的位置:主页 > 数学哲学 > 学术纵横| 挑战“机械决定论”-混沌的发现(下)

学术纵横| 挑战“机械决定论”-混沌的发现(下)

作者:未知发布日期:2020-04-22 16:57浏览次数: 来源:网络文章

一般来说,产生混沌的系统具有整体稳定性。但与有序态比较,混沌态的不同在于它同时还有局部不稳定性。所谓局部不稳定性是指系统运动的某些方面(如某些维度上)的行为强烈地依赖于初始条件。从两个非常接近的初值出发的两条轨线在经过长时间演化之后,可能变得相距“足够”远,表现出对初值的极端敏感。即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洛伦茨称这种现象为“蝴蝶效应”。正因为具有内在随机性的系统对初值的极端敏感,系统的长期行为才不可预测。

混沌的发现预示着一场新的科学思想的革命。有趣的是这个革命的幕后也有一种另外意义的“非欧几何”。如前所述,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使用欧几里得几何方法,对复杂的对象进行简化和抽象,建立起各种理想模型(几乎都是线性的),把问题纳入可解的范畴,对这种模式,由于从中学到大学的不断熏陶,人们已经习以为常,这种近似处理方法,在许多情况下是卓有成效的,从而在科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环顾四周,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大多是不规则的。正如曼德勃罗所说:“云团不是球形,山峦不是锥形,海岸线不是圆的,树皮不是光的,闪电不会沿直线行进。”复杂世界需要更贴近自然的几何学,而分形正是直接从非线性复杂系统本身入手,从未经简化和抽象的对象本身去认识其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分形几何与传统的欧氏几何相比,可以说是更贴近自然界的几何学。

 学术纵横| 挑战“机械决定论”-混沌的发现(下)

分形几何

什么是分形呢?事实上,目前对分形还没有严格的数学定义,只能给出描述性的定义。粗略地说,分形是对没有特征长度(所谓特征长度,是指所考虑的集合对象所含有的各种长度的代表者。例如一个球,可用它的半径作为它的特征长度),但具有一定意义下的自相似图形和结构的总称。例如,科克曲线(图5)和康托尔集都是分形。与欧几里得几何不同,分形几何中没有像点、线、圆这样的基本元素。应该说它首先是一种几何语言,由算法及程序来描述的,并可借助计算机转换成几何形态,由于分形的自相似性,这些算法中多有递归、迭代的特点。

 学术纵横| 挑战“机械决定论”-混沌的发现(下)

科克曲线

从1978年开始,曼德勃罗等人开始研究在非线性变换(即允许比简单放大与平移更复杂的操作如平方、立方等)下保持不变的分形。他们利用计算机来产生这样的分形图形,并研究它们的性质,又发现了混沌现象,导致了混沌动力学的建立。

在曼德勃罗开始研究分形理论时,混沌理论还鲜为人知,他写的《自然界的分形几何学》一书中就没有提到混沌动力学。但是现在逐渐清楚了,二者实有殊途同归之感,分形是混沌的几何结构,而混沌则是分形形成和演化的动力学。在应用中,分形和混沌常常形影不离,比如在湍流的研究中,涡旋的嵌套结构显然是分形。再如股票价格,上上下下,似乎没什么规律可言,你如果每分每秒盯着它的价格的确看不出什么头绪,但是,比较一周之内和一个月之内的股价变化,或一年之内的股价变化,就会发现一些共同性,整体和其部分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就像曼德勃罗说的:“既然分形可用于描述复杂的自然界外形,那么分形能描述复杂的动力学系统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如以前在有关混沌系列文章中所表明的,模拟液体湍流、天气、昆虫群体的动力学方程式是非线性的,具有典型的决定论混沌性质。如果对这些方程做迭代——检验它们在超长时间演变时的解——我们发现,许多数学性质,特别是在做计算图示时,显示了其自身是自相似的。”总之,分形与混沌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用分形定量地刻画混沌,用这种“大自然的几何”来描述世界上复杂的不规则的现象,分形与混沌,正在引起对牛顿以来的机械决定论自然观和世界观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将赋予人类认识、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更强有力的武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做陈列之用)

[责编:雨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