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中)与陈景润(右二)、杨乐(左一)、张广厚(左二)、陈德泉(右一)在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上
摘要:1952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宣告正式成立前夕,已被任命为首任所长的华罗庚就新建数学研究所的战略目标、方向任务及人才培养等作了就职报告。事实证明,这份重要的报告不仅成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建所纲领,而且绘就了一幅新中国数学发展的蓝图。文章根据新近整理的华罗庚所长就职报告的文稿,分析了该报告的要点及其对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事业的深远影响,特别是阐述了在共和国科技史的重要节点,中国科学院的数学家所展示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关键词:华罗庚,就职报告,中国科学院,数学事业,自主创新成果
原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1949年春迁往台湾,并带走了大部分图书设备。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建立伊始,即着手筹建数学研究所。1952年7月1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数学所”)正式成立(图1)。在数学所宣告正式成立前夕,已被任命为所长的华罗庚在关于即将成立的数学研究所的一份工作报告(华罗庚,数学研究所工作报告,中国科学院档案馆,1952:Z370-378,以下简称“就职报告”)中,就中国数学的过去与现状,以及数学所的奋斗目标、办所方针、研究方向、人才培养等问题提出了系统意见。这份就职报告可以说绘就了一幅新中国数学发展的蓝图,同时开启了中科院自主创新发展数学科学的宏伟事业。
1 “就职报告”——自主创新发展中国数学的蓝图
华罗庚的所长就职报告,实际上也成为数学所的建所纲领。时隔 60 余年,今天重读这份报告,仍然深感其历史光辉和现实意义。
1.1 战略目标
就职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创造自主的数学研究”的战略目标。华罗庚深入分析了中国数学的过去与现状,指出:“数学是我先民所擅长的科学,……自从我们的数学转入吸收西方的时期以来,很明显地经过了以下的几个阶段:由学习而摹仿,由摹仿而进入‘局部创造’。而现在正是局部创造的人员加速增多的阶段。所以我自信,创造自主的数学研究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但我并不是说我们能做创造性工作就完全不要学习和摹仿外国的数学家的优良创作——特别是苏联数学家的辉煌的成就。相反地我们应当更加多方面地吸收营养,使根盘扩大,枝叶茂繁。当然吸收不能是盲目的,而应当是主动的有批判的。唯有如此才能使近代数学在自己的国土上遍地开花!”(图2)这不啻是号召我国的数学工作者在批判地学习、吸收外国先进成就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的庄严宣言。
1.2 三大研究方向
关于数学所研究工作的开展,就职报告指出了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三大方向,并在补充报告中做了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1)基础数学,“逐步地展开现代数学中所有的重要部分的研究工作”;
(2)应用数学,“逐步增加直接用在工业上和适用于其他连带有关的科学部门中——物理和技术科学的题目”;
(3)计算数学,“这是重要的但空白的部门,必须发展,现在应该是积极准备的阶段”。
就职报告提出的三大方向,可以说既确定了新成立的数学所的启动步伐,同时又是对中科院数学研究事业的长远战略部署。
1.3 “三高一长”的人才培养方针
数学所成立之初还没有研究生制度。就职报告中提出了“三高一长”的研究实习员培养方针,即要求每一个研究实习员在两年内能“精通三高”(高等代数、高等几何和高等微积分),“握有一长”(掌握一门专研特长)。数学所在补充报告中更是明确指出“研究实习员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同时又强调“(这)不是机械的规定。例如,一个研究实习员他有了独创性的研究计划,经领导批准以后,不妨进行”。至于“学习”,不仅指书本和课堂的学,也包括在做科研中学。数学所不仅有资历较深的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为研究实习员授课,同时通过吸收青年人参加所内的讨论班,经历数学研究探讨的过程,引导他们逐步走上自主研究之路。
就职报告中所提倡的重在基础、不急于要青年科研人员发表论文但又落脚于创新的做法,与追求论文数量成风的倾向何其不同!从数学所创办伊始,华罗庚的就职报告就为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图1 1952年成立时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清华园内)
图2 1952 年华罗庚工作报告稿首页(a)及关于自主创新的论述(b)
2 化蓝图为宏业
华罗庚的就职报告并非其个人闭门造车之作,而是经当时国内数学家认真讨论、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集思广益的产物。这份就职报告连同其补充报告,是经中科院领导批准的指导性文件。就职报告不仅描绘了数学所发展的蓝图,在一定程度上也绘制了新中国数学事业的蓝图。数学所成立初期的工作乃至以后的发展,从科研布局到人才聘用,基本上遵循了这一蓝图。
2.1 基础数学
数学所成立初期,首先是在国内较有基础的理论学科,如数论、代数学、拓扑学、函数论等方面凝集力量,准备攻坚。华罗庚先后亲自组建数论研究组和代数研究组。在数学所筹备期间,被当时的数学所筹备处主任苏步青点将调来的张素诚负责拓扑学研究组;1952 年,由法国归来的吴文俊加入了拓扑组。
1960 年,随着中国现代数学的先驱之一熊庆来归国到所任职,数学所又正式成立函数论研究组。
除了上述原来有基础的方向,数学所从一开始就对国内基础薄弱的重要分支予以充分关注,在建所之初就设立微分方程研究组(负责人吴新谋留学法国时曾师从分析大师阿达玛)和概率统计研究组(王寿仁负责)。微分方程组的研究方向包括当时国内完全空白的泛函分析,1957 年泛函分析研究人员独立组建泛函分析研究组。这一时期数学所还组建了数理逻辑研究组。
数学所成立初期的人才培养主要靠边学边研的讨论班。1952 年下半年到 1953 年举办的学术讨论班有:线性代数与群论讨论班、微分方程讨论班、数论讨论班(包括数论导引和哥德巴赫猜想 2 个讨论班)、泛函分析讨论班、拓扑学讨论班、富里哀积分讨论班。
1954 年又增办多复变函数论讨论班。这些活动为数学所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参加者后来几乎都成长为相应专业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其中,哥德巴赫猜想讨论班不仅培育了新中国一代数论专家,而且引导中国数学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取得世界领先的成果。泛函分析讨论班上,关肇直、田方增报告的赋范环论和冯康报告的广义函数论,成为泛函分析在我国新兴的序幕,为以后控制论和计算数学学科的开拓提供了理论储备。数学所讨论班通常也吸收所外学者参加。吴新谋主持的偏微分方程论讲习班,更是吸引了全国各高等学校一批年轻骨干教师参加,对推动我国的偏微分方程研究有深远影响。
2.2 应用数学
数学所成立初期对数学与力学的相互渗透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成立了由钱伟长负责的力学研究室。1956 年钱学森从美国回国后也加盟数学所力学研究室,翌年力学室独立设所,但 1962 年数学所又根据我国人造卫星与火箭发射计划的需要重设了理论力学研究室。
从1956年开始,按照《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指明的原则,数学所重点发展了微分方程、概率统计等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关系密切的分支;同时,还加强了与其他科学领域的联系,加设理论物理研究室。该室部分人员后来成为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骨干力量。
1958年以后,若干新兴应用数学学科的建制,将数学所应用数学的研究推向新阶段。
首先是与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关系较为密切的运筹学。数学所于 1958年成立运筹学研究室。当时华罗庚亲自带领部分研究人员到工厂和农村推广“图上作业法”,这成为他后来在全国推广应用数学方法的先声。1961年,在钱学森和华罗庚的推动下,数学所运筹室与中科院力学研究所运筹室合并成立了统一的数学所运筹学研究室。
1962年由于国家任务的需要,新建控制理论研究室,由关肇直和宋健领导。该研究室在我国人造卫星与火箭发射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1979年,中科院将从事应用数学及相关理论研究的人员进行重新组合,分别成立应用数学研究所和系统科学研究所,形成应用数学研究的新格局。
2.3 计算数学
正如华罗庚就职报告中指出的:计算数学“是重要的但空白的部门,必须发展,现在应该是积极准备的阶段”。最重要的准备当然是研制计算机。华罗庚敏锐地看到电子计算机这项新兴技术对整个科学技术即将带来的冲击及对数学的影响,上任伊始,就不失时机地果断组建了计算机科研小组。1953年3月,数学所计算机科研小组提出中国第一份“电子计算机研究的设想和规划”。1956年7月,中科院根据《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要求,决定成立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华罗庚被任命为筹备委员会主任。数学所计算机科研小组成员闵乃大、夏培肃、吴几康等成为筹建工作的骨干力量。筹备工作进行了 3 年,我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03计算机)就是在筹备期间研制成功的。
1959年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时,数学所原来从事基础研究的冯康等人在华罗庚的亲自动员下转到该所工作,从无到有地开拓了计算数学这块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处女地。冯康后来成为我国计算数学的奠基者和领军人。1977年,中科院正式成立独立的计算数学研究机构——计算中心,冯康担任首任主任。该中心 1995年扩建为中科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
中科院的数学研究逐步形成既与现代数学发展形势相融合,又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理念的相对合理的格局,其历史原点正是华罗庚的就职报告。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做陈列之用)
[责编:云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